《趙五娘》劇照。 (本組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)
黃瑞妮在第十屆中國戲劇·梅花表演獎頒獎晚會現場。
黃瑞妮領完獎回到銀川。
一樹梅花一樹香,代代芳華代代傳。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,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旦角演員黃瑞妮憑借在秦腔《趙五娘》中的精湛表演成功“摘梅”,這是寧夏第9次摘得這一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。從柳萍首度“摘梅”到侯艷繼續“摘梅”,再到新科“梅花”黃瑞妮,寧夏秦腔的“梅花”譜系引人注目。
選苗
跨越藝術門類的慧眼識珠
2002年,柳萍以《武松殺嫂》《月下來遲》為寧夏實現“梅花獎”零的突破時,就有了“要讓寧夏成為一片梅林”的心愿。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,在于好劇本和好苗子。為此,她始終致力于挖掘人才,甚至“三顧茅廬”去物色、培養新人。
這一堅持終見成效:2007年至2017年,張曉琴、李小雄、侯艷、劉京、屈連英、韋小兵……他們連續六屆摘得“梅花”。其間,柳萍更以《花兒聲聲》“梅開二度”。
黃瑞妮也是這位“伯樂”在2009年在固原市民族歌舞團發現的。當時23歲的黃瑞妮還在舞團工作,柳萍通過其他人了解到,這個年輕的舞蹈演員各方面條件都很好——身段、嗓子都適合唱戲。柳萍就問黃瑞妮:“愿不愿意改行學戲曲?”
當時的黃瑞妮內心充滿掙扎:23歲轉行唱戲?自己能不能做好?但是舞蹈是青春飯,35歲以后怎么辦?
猶豫再三,她咬牙決定放下舞蹈,走進了銀川市秦腔劇團的大門。2010年,黃瑞妮正式調入銀川市秦腔劇團(后合并改制為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)跟隨柳萍學戲,主攻秦腔閨閣旦。
育苗
“每一個角色都是新的生命,越鉆研,越癡迷。”
從舞蹈到戲曲,轉型之路充滿挑戰。黃瑞妮面臨的不僅是表演形式的轉換,更是藝術認知的重塑。“舞蹈是肢體語言,只靠動作表達情緒,而戲曲是唱、念、做、打樣樣俱全,表演更內斂、更豐富。”黃瑞妮說,她必須全力以赴。
單是陜西話的發音,就讓黃瑞妮吃盡苦頭。“寧夏人唱秦腔,得說陜西話。”前后鼻音不分、方言口音重,光一個“王”字,就讓她練習了整整一年。
舞蹈思維與戲曲表達也屢屢“打架”。排演《天女散花》時,她明明記舞蹈動作極快,卻總記不住戲曲身段:“肌肉記憶完全不同。”而她的聲樂基礎反而成了障礙——一開口就像“唱歌”,假聲多、真聲少。老師打趣道:“這哪是唱戲?分明是在唱歌。”
為了讓黃瑞妮能盡快入門,柳萍將她送到西安學戲,還親自為她排戲。在柳萍的悉心指導下,黃瑞妮相繼塑造了《竇娥冤》中的竇娥、《狗兒爺涅槃》中的祁小夢、《王貴與李香香》中的李香香等角色。
如今,回看這段經歷,黃瑞妮笑著說:“戲曲就是這樣,一旦愛上,便無法自拔。每一個角色都是新的生命,越鉆研,越癡迷。”
綻放
14年打磨一個角色
《趙五娘》是黃瑞妮藝術生涯的轉折點。從2011年初識角色到2025年摘得“梅花獎”,這個孝婦形象陪伴她走過了14個春秋。在最新改編中,她摒棄過度煽情,以“哀而不傷”的演繹重塑悲劇內核。
“悲劇不是一味地哭。”她解釋道,比如在趙五娘吃糠、公婆去世后的唱段,并非靠哭哭啼啼去表達悲傷,而是用克制的敘述來推進情感——以從容的姿態展現人物未被苦難打倒的堅韌。
最震撼的改編當數終場的“現場素描”,黃瑞妮摒棄傳統“假畫”手法,真實完成邊唱邊畫老太太素描的劇情。“一張白紙,一支筆,每一處落筆都要精確對應唱詞。”沒有老師指導,她硬是靠反復練習,讓繪畫與表演渾然天成。
這種近乎苛刻的要求,或許正是《趙五娘》打動評委的關鍵——一個歷經千年的孝婦故事,在當代演員的執著雕琢下煥發新生。正如黃瑞妮所說:“戲曲是‘活’的藝術,角色永遠在和你一起成長。”
傳承
一樹梅花一樹香
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,秦腔藝術也正在通過直播、短視頻、校園推廣等實現“破圈”突圍。秦腔演員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三面臺,而是主動擁抱新媒體,用“數字唱腔”演繹千年老戲的別樣韻味。
“直播間里擠著幾十萬觀眾。”黃瑞妮回憶起那次下鄉演出的線上直播。臺下是白發蒼蒼的老戲迷,跟著鑼鼓點輕聲哼唱;屏幕上是刷屏的彈幕,年輕網友紛紛留言“這門藝術太酷了”。這種傳統與現代交匯的場景,正是秦腔實現“數字突圍”的真實寫照。
在高校巡演中,當演員展示水袖時,臺下總會爆發出陣陣驚呼。“秦腔的肢體語言自帶感染力!”黃瑞妮說,“從‘聽不懂唱詞’到‘愛上表演形式’,這已是重要的第一步。”
“現在愿意學習秦腔的孩子也非常多。”黃瑞妮感慨。2019年,自治區文聯、寧夏戲劇家協會聯合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、寧夏藝術職業學院啟動秦腔專業后備人才培養計劃,共同開設了秦腔“宏志班”,吸引了陜甘寧多地的500多名學生報考。
從柳萍的“梅林夢”到如今的“一樹梅花一樹香”,寧夏秦腔正以老中青三代“梅花”的接力傳承譜寫新的篇章。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院長侯艷告訴記者,在探索劇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“雙效統一”的實踐中,劇院以名角孵化名劇,讓名家培養新角,一部戲往往要排兩個版本,一個是“梅花版”,一個是“青春版”。
“我們既要滿足‘送戲下鄉’演出要求,也要為拓展區外市場打好基礎,同時還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,讓秦腔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。”侯艷說。
“有時候下鄉演出,幾萬人看我們的戲,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。站在舞臺上,每個人都是主角,舞臺上沒有‘邊角料’,觀眾欣賞的是一個整體,‘梅花’要綻放,新人更要給力。”黃瑞妮說。
人才,是傳承和振興秦腔的關鍵。有人才,秦腔方談得上傳承。隨著戲曲生態和院團生存環境的改變,幾乎所有秦腔院團都面臨著“交好接力棒”的問題。
侯艷說:“學習傳藝的道路永無止境。希望劇院的每一位演員‘拜一切人為師’,兼收并蓄,讓秦腔藝術后繼有人、發揚光大、生生不息”。(記者 何婉蓉)